開始喜歡午休時刻一個人用膳...

開始喜歡走路時,試著挪一小部份的腦袋思緒給身體的覺知,感受一下此刻的我,除了腦袋思緒外,我的步伐與心情又是如何...

話說在一次中午吃飯時,好奇心使然,瞄了一下其他人盤子裡的菜色,大家都打什麼菜呢?

不看還好,一看時...

哇!馬上起了"比較心":欸!為什麼他的比較多,我的比較少...

哈!幼稚吧…

然後,感覺到我原本平靜的心,瞬間有起伏...

當然這不是什麼重大事情,心的起伏非常有限也很瞬間!
但也因為平常習慣自我觀照的習慣,馬上意識到到這份瞬間的"因為有了比較心,所產生的失望感",所以當自己在觀照到此狀態時,一笑置之...

但,這份覺知與觀照,讓我覺得有趣!

開始好奇的注意這份"比較心"...

就在今天午膳時,我一如往常的打了菜,找了個位子坐下,開始用餐...

過去因為有過這份"比較心"讓我產生的"失望感",雖然當下有覺知和觀照,但是這份失望的感受,似乎仍然殘留著在我的內在影響我...

所以我一面吃飯時,一面回憶起當那份被我發現到的細微感受(失望的感受)...

當下的我產生了一個好奇心,同時又帶點不服輸或是不相信的念頭:欸,好奇再來觀察一下今天的狀態!

然後一個逗趣的念頭也同時升起:順便再來觀照一下我的比較心吧!

但同時還有一個念頭,對於"意識到我的比較心產生的失望的感受",突然有種"羞愧感",產生一個內心對話:噢!好丟臉喔!我怎麼這麼小心眼,連這個都要計較!

我關注到這份"羞愧感"!
同時,我也發現我似乎因為關注到這份"羞愧感",然後有個重要"情緒感受轉折點"的決定→不想讓自己繼續產生"比較心"。
但又忍不住好奇去瞧別人的菜盤,好執行我方才想要的確認(確認是否真的每個人的菜量不同)...

這時我發現我的眼睛雖然瞧了瞧他人的菜盤,但因為一部分專注力轉移到"我不要抓著這份比較心",所以當有意識的再次瞄他人菜盤時...
我感覺到我的眼睛只是在看,同時從"眼睛到心的感受"這段距離,有一個像是守門員的"意識",讓眼下所見的狀態,被這份"意識"檔掉,沒有和我的"比較心"產生互動,所以這瞬間的"看",並沒有讓我產生任何心念與感受!

這份觀照的瞬間,清楚的被我意識到,覺得太有意思了!

讓我來一一拆解說明我今天的發現吧!

◎今日午膳,當我帶著好奇想要看我和別人的差異時,我再次看見了差異,產生了熟悉的感受2(被不平等待遇的失望感)

*但其實藉由前幾次的觀察,意外發現了"似乎支付同樣的價錢,實際每個人獲得的菜量卻不同"的這份差異(事件0)→產生"店家提供的菜量因關係(熟客程度)而異"的想法0→有了被不平等待遇的感受(感受0)

※我無意識的帶著這份感受0的記憶,再經驗相似感受0事件1時,啟動了我的感受0→產生了想法1:"自我定義"我是熟客關係的"標準",以及對店家行為的"期待"與店家實際的行為不符→當下衍生了失望感(感受1)

※帶著這份感受1繼續經驗,當我再次經驗相似事件1事件2(今天的午膳)時,熟悉的失望感(感受1)湧現→衍生想法2(我帶著想法1的期待,與實際現況不符→產生"失望感+1"(感受2),此時的感受2是打包了先前的感受0+1想法0+1...
這就是所謂「情緒疊加」,之前也有寫過一篇情緒疊加的文章...

有趣的是,我今天的感受2,如果沒有當下有意識的覺知與觀照,以及更深層、細微的發現,照我上一段的解析,我可能就會產生:這家店招待不公或是這家店不好的想法2,以及產生被冷落或是被不重視的不平衡的感受(感受2),甚至產生了生氣的情緒,或是做了一個行為決定:不再來這間店用餐...

雖然只是如小到如芝麻蒜皮般的事件,看起來被我刻意放大了!

但也感謝我的這份自我覺知與自我觀照的習慣,讓我一再再的從生活中的一切起心動念,能夠盡量的提醒自己以好奇、探索的態度來"觀"自己,才得以發現這頃刻間的內在變化!

而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來看今天的發現...

→今天倘若發生了生氣的情緒,或是下了決定的行為,是冰山表層的"行為情緒"

→表層的情緒與表現的行為,是因為內在有著一個"感受"(被冷落或是被不重視的感受)

但以我今天實際的狀況而言...

對我來說,因為有意識的觀照與覺知,「原本平靜的心,瞬間有起伏」→是浮出冰山表層的"行為情緒"

而我會有這份的情緒的起伏,是因為裡頭有一個失望感的感受→行為底下的"感受"

當我意識到我的失望感時,我產生一個羞愧感→感受的感受

當我有:噢!好丟臉喔!我怎麼這麼小心眼,連這個都要計較...的想法→是因為我有一個對於我的感受所持有的觀點

但這裡有趣的是,對於這份觀點,可能因為有意識的覺知與觀照,我覺察到→我有想要被平等對待的期待,但同時也有另一個覺知的期待→我不想要繼續持有這份比較產生的失望感

而我想要的期待背後有個→我想要被關注或是被重視的渴望,但也許因為有了另一個覺知的期待,所以我產生了另一個渴望→我想要觀看清楚我的心智運作的渴望

所以才有了後續的發現→從"眼睛到心的感受"這段距離,有一個像是守門員的"意識"阻擋了舊有的無意識慣性模式,也就是我的慣性模式因為被我深入的覺知與觀照而被暫停,轉向有覺知的觀照的方向,產生"有意識的新模式"!

就在這個覺知與觀照的點上,我發現了關鍵的→轉念與正念的力量!

怎麼說呢?

我在今天的事件2(事件),產生了感受2的失望感(感受),同時對於我的失望感衍生了羞愧感(感受的感受),對吧!

重點就在此!

今天這樣的事件只是個非常細微的事件,但讓我體悟到,所謂的鑽牛角尖(也就是封閉式的心智運作)模式...

如果當我產生了羞愧感,我一直停留在我的觀點和感受時,我會被帶著過去的感受和想法,以及當下的感受與想法繼續運作著。

從我上面的分解,看得出我每個感受背後其實都是有一個想法產生的,而我如何應對我的感受是我的觀點(核心關鍵)!

當我如果面對的是程度再大一點的事件時(譬如和店家有具體互動衝突時),我的內在仍然會慣性的提出我舊有的觀點來處理回應當下因事件產生的感受,衍生出慣性的行為情緒模式!

→我會繼續無意識慣性的遇到與期望不符的事件時,產生失望感,衍生羞愧感,衍生焦慮,衍生憤怒,然後衍生生氣或憤怒的情緒表演現甚至行為決定。
而且這些情緒背後是帶著"受害者"的觀點衍生的,有發現嗎?

精神分析大師榮格曾說過: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受害者情節!

我們都帶著這個受害者觀點產生許多大小情緒感受與行為...

以前一開始有點詫異的不大認同,甚至更貼切的說,不甘心不服輸來承認。
甚至會抗拒這個說法,明明就是對方...明明受傷難過的就是我...等等的一些想法感受。

但開始關注我的一切起心動念時,我開始注意到我內在的這份受害者情節是如何發生?我如何認同?...(這個也很有意思,但紀錄與拆解,對我來說也許還不大熟悉的原因,還挺花時間的,之後有機會,會再找個較具體清楚又好分析的事件來和大家分享)

回過頭來說剛才的轉念與正念的關鍵核心點→當我意識到我正在採用原有的模式產生失望感和羞愧感時,我有了一個覺知的意識,就在這時,原本的觀點迴路開了一個叉一樣,生出新的觀點→產生情緒感受轉折點"的決定→不想讓自己繼續產生"比較心後的失望感"(舊感受),所以暫停了原本有的羞愧感(舊觀點),衍生了"停止這樣的模式"的觀點,所謂的轉念就在這瞬間!我的專注力轉移到新的觀點(停止)而不是繼續認同原本舊的感受與觀點,所以產生新的感受與新的行為(正念),甚至有新的發現...

而正念在什麼時候發生的呢?

就在我轉念停止的瞬間(前面粗體字那段)→當我有意識的用眼睛看,但沒有與內在那個比較心(被不平等待遇)和失望心(期待與實際不符)的想法感受連結在一起時,我的眼睛只是在"看"而已,有一部分的專注力隨著我"有意識的覺知",像是"從眼睛到心"這段距離的守門員一樣,擋住了眼入心時,心的運作...

正念的臨在感→我看到、我聽到,外在所發生的一切,這時候我只有純粹因為此刻的看到、聽到,所生的中性感官覺知。
並沒有帶著我過去熟悉的感受"標準",來搜尋到相似感受時,衍生的感受(我們的感受都是帶有想法、念頭、觀點的產物)!

當下的我,就只是以平靜的狀態,沒有"心"的介入,我們的心都有著過去的經歷和對於過去經歷的觀點看法,甚至對於未來的計畫(可掌握的行動)與期待(不可掌握的妄念)!

慢慢的藉由外在的練習,來向內調整我們的心,產生有意識的新迴路,衍生有意識的新行為,擺脫自以為的受害者情節,跳出原有的慣性無意識行為情緒模式!

但要學習正念,我覺得要先讓自己持有『有意識的覺知』,時時提醒『自我觀照』,慢慢就會開始從覺知與觀照中,學會以旁觀與後設的態度,鬆綁原本緊抓著的想法念頭,感受即被暫停,開始體驗『正念』所帶來的→不受外境(外在事件)干擾的平靜穩定的心境...

有趣的是,其實這本來是根本不會去留意的小狀態,過去也有朋友回饋:哪這麽複雜呀!哪這麼嚴重啊!也太玻璃心了吧!幹嘛吧簡單的事複雜化呀!生氣就生氣啊,才管他勒,搞這麼多...

我也回饋朋友:其實事實一點都不複雜,複雜的是心智系統!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人生歷程,遇到不同的人事歷練,有著不同的應對姿態與行為模式,當我總是無意識的一直重複輪迴著同樣的慣性行為模式或是慣性情緒模式時,我是總是用抱怨或無奈的受害者情節來看待生命,還是覺知到這些讓我產生情緒行為的慣性模式,它一直都無時無刻的伴隨著、影響著我們的一生,只是我們選擇去看見或面對,還是選擇去忽略或逃避罷了...

這也讓我想起前陣子看的一部電影『攻殼機動隊』,影片中的對白中,有許多深度對人生與人身的思維層面...

👉蜜拉:我如何分辨所見的畫面是真正的我還是故障的我?

◎感想:當我能開始觀察到真正的我(真實經歷每一個當下發生的一切)還是故障的我(被植入想法念頭所製造的一切)的差異,我將能擁有清晰的分辨"我是誰"!

👉博士:我們緊抓著記憶,覺得它(記憶)定義了我們,但其實我們的行為才能賦予我們人格。

◎感想:我們總是用著對過去記憶的執著與慣性(信念),無意識的生活著...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可以跳脫過去的記憶與執著所產生的制約與束縛時,在每一刻當下所做出的選擇與行為反應是相對獨立的(不受記憶連結的),我們開始可以創造與定義"我是誰"...

👉恢復記憶的蜜拉(素子):我擁有意識,和這副人工機器的軀殼,我是第一個成功的生化人,卻不是最後一個,我的靈魂活下來,是來提醒人們,人性才是我們的優勢,我知道我是誰,也知道我存在的使命。

◎感想:身體這副軀殼會壞死,但靈魂不會隨著身體而亡。靈魂有獨立於身體的記憶與意識。
靈魂的意識提醒著我們有別於其他物種的優勢,當我的靈魂意識覺醒時,我會知道我是誰,我為何而來...

從內而外的覺知與醒悟,也許不大容易,但我們可以藉由外在事件與我的行為情緒(冰山表層)來向內覺察,看見我們的內在心智(冰山底層)是如何運作的...

比起藉由各式快速的療癒工具而言,這樣的覺知與醒悟,我認為才是直觸核心的改變,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也許我這麼說,有的朋友會認為我太武斷,但我想表達的不是反對或否定那些五花八門的療癒工具,反而很讚嘆那些為了幫助受心靈之苦的朋友們,發展出快速又神奇的療癒方法!

也許自我觀照與覺知和正念的態度,可能沒有其他療癒工具來的神奇或是快速好學,因為觀照與覺知需要靜心的品質!

但仔細觀察從那些療癒工具與理論背後,發現了共通的關鍵核心後,認為時刻持有自我觀照與覺知和正念,我覺得才是最核心基本的條件!

帶著好奇心、溫暖的、包容的、陪伴的方式來自我觀照與思維,給我的感覺像是接納的、允許的面對完整的我,自自然然的由內升起覺知來改變。

有了基本的條件具足後,才有辦法產生自行主動並且有意識持續的調整與改變,而不靠任何外力引導!

同樣的也可以運用在身體上,從外而內的觀照,身體與情緒就像我的探照燈一樣,時刻幫我的覺知與觀照來掃描我此刻的身心狀態,好讓我得以來進行我的行為與選擇,這時我才開始真正意識到我並不是沒有力量的受害者,我對自己的身、心、意識,是有全然的主控權的,我所有的一切對外的應對行為和情緒,都是我內在的選擇所投射出來的情緒與行為反應!

身體承載了我們許多的情緒記憶與慣性,我最近也開始在鍛鍊我對於身體慣性狀態的覺知,有機會再來分享我如何覺知觀照我的身體與情緒!

因為...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的呀!

願這世上所有的生命,彼此越來越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芳旅♥️療癒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